这周我去汶川跑马拉松了。
不对,说具体点其实是去了映秀,因为马拉松的起点是在映秀。
映秀到汶川县城大概还有一小时的车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汶川县映秀镇。
其实也不是跑马拉松,虽然它冠名为汶川马拉松,其实这一届只有半程马拉松的项目。
路线是从映秀跑到水磨古镇,全程 21 公里。
汶川、映秀,为什么我一直在强调这个地方呢?
因为 2008 年的那场地震,叫做汶川大地震,震中是在映秀。
地震的 10 周年,一个比一般纪念日更有纪念价值的日子,因为 10 年,是一个节点。
毕竟人的一生中,能有几个 10 年呢?
在第一个 10 年的时候,2018 年,这个地方第一次举办了汶川马拉松。
或者换句话说:为了纪念汶川地震 10 周年,所以举办了汶川马拉松。
那一年我在北京,而我知道这场马拉松还是比赛结束之后,在朋友圈看到一个专门搞马拉松赛事的朋友发的一个照片,我用他的照片,发了文首的朋友圈: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里面的照片,就是这张:
当年我第一眼看到这个照片的感觉就是震撼,继而是一种感动。
震撼的是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感动是照片体现出来的精神。
当这两个小姑娘,出现在汶川马拉松的赛道上,再次站在 10 年前还是一片废墟的土地上的时候。
她们选择了祭奠过去,奔向未来。
后来我去了解了一下。
照片中戴白帽子的女孩,叫做牛钰。
拍照片那一年,她 21 岁。
地震的那一年,她 11 岁,小学五年级,在废墟下被压了 72 小时,住院治疗了四个月。
牛钰是右腿大腿截肢,左腿也做过手术。假肢是硬的,肉是软的,每走一小段都会痛,但是她还是硬生生的走完了这 21 公里,跨过终点的那一刻,时间定格在了 3 小时 53 分钟:
虽然她没有说,但是我想一路上除了给她鼓劲的观众带给她的力量,也许更大的力量源泉在于她内心的默念:
10 年前,72 小时我都熬过去了。10 年后,21 公里算什么?
灾难就是这样,即使你不愿意承认,但是当你挺过去了,它就是一笔财富。
我曾经看过对于灾后的幸存者的采访,我发现他们大多都是非常乐观的,甚至直言不讳的说:
当年解放军把我从废墟里面挖出来,所以我没有死。现在的每一天都是我赚到的,开心的过吧。
这难道不是一种精神的财富吗?
这次来映秀,我们也去漩口中学遗址缅怀了一下。听到解说员说到这栋废墟震前、震中、震后的故事,无不令人扼腕叹息。
在漩口中学祭奠的时候,我不由的想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另外一个地方:北川。
北川,是当年的重灾区。
虽然映秀是震中,但是映秀是镇,北川是县,所以北川的情况比映秀严重的多。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这四个字:北川中学。
地震的那一年,这个地方,从新闻报道、电视媒体里面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以至于往后的每一年,大家提到地震的时候,我都会想到北川,想到北川中学,想到那一些惨烈的照片。
那一年
2008 年的时候我还在读初中。
中午大家都教室里面趴着睡午觉,14 点 20 分的时候会打一次铃,叫大家起来。14 点 30 分的时候打上课铃。
中间有 10 分钟的休息时间。
一般这个时候我会选择和三五好友去学校门口的小卖部买个冰棒吃。
地震发生之前半分钟左右,我记得很清楚,发生了强烈的地鸣,由远及近,最后近到仿佛一台压路机从你身边几厘米的地方压过。
当时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纷纷四处张望。
14 时 28 分,地震发生了,我站在平地上的都能感受到非常明显的晃动。于是我们赶紧往操场中间跑,跑动的过程中,能比较清楚的看到操场有一个类似于波浪的运动,篮球架也晃动的厉害。
期间听到有人喊:地震了!
转头再看学校门口,眼看着一大波同学都涌向了校门,但是平时学校只开一个仅容两人并排通过的小门。
很明显,大家都挤在门口出不来。
好在当时有几位老师及时赶到,组织了纪律,打开了大门,大家都涌向了操场。
接着老师在操场上把我们按班分好,清点各班人数。
这就是我当时的记忆,没有山崩地裂,没有楼房倒塌,也没有哭声一片。
在之后,就是恐慌了。
因为镇定下来之后,虽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隐隐的觉得肯定是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大事,马上想到的就是给家人报平安,顺便知道家里的情况。
因为是在农村,大部分学生都是住校生,回家路远,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才回一次家。所以想着立马回家是不现实的。
学生没有手机,但是都记着家里的座机号,于是老师拿出自己的手机给学生,让给家里打电话。
但是打了好几个,没有一个电话能打出去。一连好几个小时,都没有人能把电话打出去。
这个操场上才传来窸窸窣窣的哭声,慢慢的传播开来。
我记得站在我们隔壁的高年级的女生,挨得很近,轮到她打电话了,她一直在默念“接电话接电话接电话...”
最后还是没有打通,把电话还给老师的时候她一下就哭了:老师,我婆婆一个人在家里,我不知道她跑出来没。
快傍晚的时候,电话线路才通畅了起来。
也是那个时候,大家才从一些只言片语中听到了:地震了,汶川,不知道是哪儿,离成都不远,很严重,房子都倒了。
再之后,我记得我好像很久没有躺在床上睡觉了。
转辗于食堂的地铺、操场的地铺、广场的地铺,因为害怕余震。
我在食堂的地铺待的时间是最长的。
因为食堂只有一层,顶部还不是水泥封顶,想着即使食堂塌了也能很快的被挖出来。
为什么没去最安全的操场呢?
因为操场上已经人满为患了,周边的居民都在操场上搭着棚子。
我记得有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一个素未谋面的阿姨对我说:
你睡外面吧(靠近门口),我和你换个位置,晚上余震了的话,你可以快点跑出去。我怕到时候我挡着你了。
当年羞怯,时隔多年,也一直没有机会说出那句:谢谢阿姨。
那个时候食堂有电视,我基本上就是守在电视机面前一遍又一遍的看关于地震的报道。
给我哭的呀,一天得哭好几回。
后来得知有慈善机构在募捐,我把自己当时的私房钱都捐了出去。
听说也收衣服,我还收拾了几件衣服,叠的整整齐齐的捐了出去。捐出去之前,我还悄悄的跑到没人的地方写了一封信,揣在了裤子口袋里面。
信的内容我忘记了,大概无非是一些要坚强的话语,但是有一句话记得特别清楚,我引用的是胡主席的话:
任何困难,都压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我不知道这件衣服捐出去了没,有没有人看到那封信,因为信写出去的时候我故意没有留下联系方式。
后来,学校放暑假了,我从乡下的学校去到城里,就在地震棚里面住了很长一段时间。
这张照片就是当时县城里面的一个广场,搭满了地震棚:
这一年
今天 512 那天,我发了一个朋友圈:
2008 年地震后,在四川,在成都,在电视里,到处都在循环放这首歌。
这首歌有一种治愈的力量,如果你也经历过汶川大地震,听这首歌的时候,你会真正的明白,什么叫做:
前奏才刚刚响起,就有人哭红了眼睛。
这首歌也是成都市形象主题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I Love This City》这首歌真正的代表了成都人地震后的态度。
也代表了受灾人民的态度:摧毁了,我们就把它就建设的更好。
逝者已逝,生者坚强。
这句话也不是说说而已,就拿映秀来说。
我读大学那几年,来过很多次映秀,现在的映秀,又重新焕发了往日的活力,更甚于前。
我去翻了一下,我上次来的时候,竟然也已经是 6 年前的国庆节,抽了一天时间,和朋友骑了一个来回:
今年,也站在同样的地方,来了一张游客照:
那时的我,不是一个文明的游客,大家别学我:
这一次,马拉松的路线,就是我曾经骑车,用车轮一圈一圈的压过无数次的路线。
只是这次变成了用双脚去丈量,但是 6 年前的说说,放到今天,同样合适:
久违的路,像老友还在身边。清晰到就像转弯之后就能看到你们等待的身影。
最后,再上几张照片吧。
如果你问我:这么多年了,映秀怎么样了,汶川怎样了?
那么,赛事的宣传语刚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你跑过的就是答案。
10年
今天其实还是我和女朋友在一起 10 年的日子。
挺特殊的,就像我前面说的:人的一生中能有多少个 10 年呢?
回想我们这 10 年。
2 年的高中,那个时候多单纯呀,学习是首要任务,记得当时我还给你提过分手,理由是怕影响到了你的学习。但是最后呢,我们都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高中之后,我们都留在了成都读大学,学校之间的距离也不算远,算的上是想见就能见面。
虽然不远,但是大学四年并不能算我们携手走过,更多时候只是我们各自走过,各自欣赏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各自抵挡各种物欲横流的诱惑,最后都成功的走到了终点,然后又牵起了手。
你曾经问我:要是大学的时候,我们有一个人不在成都,是不是我们就不会在一起了?
我当时说:这谁知道呢?
其实后来我想了一下,也许是真的不会在一起了,那时的我们还不足以一个人去抗衡物欲横流。
必须有一个人在你转身就能摸到的地方,才能给到对方力量。
但是,幸好这只是假设而已。也许,不约而同的都留在了成都,这就是老天给我们的缘分,我们都在无意间抓住了。
大学之后呢,我毕业了,你读研了。
我去北京,你在成都。
异地 3 年时间。
这三年,在一起的时间满打满算,应该也就一个月吧。
是真的难熬呀,每次分别的时候你的眼泪止都止不住,而我还是得踏上北上的列车。
这两年,每年过年的时候你都会提起:幸好你现在不用去北京了呀。
是的呀,幸好我们熬过了异地的这三年时间呀。
他们都说,熬过了异地恋,就可以携手走一生。
其实好像也不是,还是需要两个人在一起住很长的时间,才能充分的了解到对方的脾气、秉性、生活习惯、兴趣爱好、肢体语言、微表情...
我知道我做的不够好,但是你也知道,我们都一直在努力做的更好。
记得有一天,我们的两个共同的朋友,宣布了在一起。
我说:一路兜兜转转这么多年,最后还是他们两个。
你说:是呀,最后还是在一起了,好感动呀。
其实,为什么要这么多曲曲折折的事情呢。我觉得我们才是最好的,不用兜兜转转,故事的开始一直都是我们两个,过去是,现在是,以后也是。
谢谢你陪我,你说不吵架的时候我怎么看怎么可爱。
嗯,我会一直保持可爱的。
你就不一样了,你一直都可爱。
比心。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