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篇文章发出去之后,已经是第 102 篇原创了。但是按照我的记录,这就是第 100 篇。
本来想着平平淡淡的度过第 100 篇原创就好了,但是刚好临近五一假期,决定给自己一个复盘。很久很久之后,再次回首,能有一个节点来证明,这事我还是坚持了很长的时间的。
写之前,千言万语。但是真到下笔时,竟无处说起。
那么从最开始的地方聊起吧。
另外,本文无关于技术,没啥干货内容,就是一点回忆和杂想,想到哪儿就写哪儿,还写了 1w 多字,闲着没事可以看看。要有事的话,该干啥干啥去吧。
开始的那天
我是一个对时间异常敏感的人,所以在我的手机上有一个倒计时的APP,上面列了很多很多的倒计时,其中有一个就是和公众号相关的:
2019 年 8 月 25 日,我在这一天注册了【why技术】公众号。
我努力的回忆了那一天的场景。
我只记得那天是一个艳阳高照的星期天,在出租房里,客厅是没有空调的,炎热难耐,所以我带着电脑,搬了一个小凳子去卧室里面吹空调。
那天下午的学习计划是看完一个 Spring 系列课程视频的最后几个小节。
看完之后,时间尚早,马上就陷入了一种不知道接着干什么的焦虑之中,晃眼间,看到了电脑桌面上的一个 PPT。
那是我第一次在开发中心进行技术分享的 PPT。
由于是第一次做分享,难免有点紧张,于是自己做了充足的准备,自己预演了几次,把分享的内容都写了下来。
电光火石之间,我想着:反正内容和图片都有了,要不把这个文章分享出去?
于是第一篇文章就这样诞生了:
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当时为什么刻意选择了 00:00 这个魔鬼般的时间发布,但是也挺好,这就是梦开始的时间。
我翻看了手机里面 8 月 25 日的照片,那天一共就 4 张照片:
从右往左,前两张应该是取快递的路上,遇到的两只狗子。
第三张是注册的时候需要上传一个头像,我想都没想直接把微信头像上传了。
第四张是当时的关注用户截图,就两个人:
其实在这之前,想要写点什么东西的念头时不时的冒出来,但是总是自己给自己找借口搪塞过去。
我最常用的一个借口就是:时机还不成熟,待一个良辰吉日就开干。
但是呢,就是这么稀疏平常的一天。
也许是因为在取快递的路上遇到两只狗子顺手撸了一把,心情很好;也许是刚好把当天的学习计划完成后还剩大把时间的;也许是刚好有一篇文章就放在那里拿出来就能用的;也许是炎炎夏日待在空调房里,感到百无聊赖...
总之就是平凡的一天,肯定不是什么良辰吉日。
这事,就算是开始了。
所以后面有很多很多人来问我:
我也想做公众号,应该怎么开始呀?
我就会告诉他:我以前总是在等待一个良辰吉日,但是真正开始的那天就是一时冲动。所以我觉得,如果你想做了,那就开始吧,你很难等到一个万事俱备的时候。
当然,现在回想这一天,如果让我重来的话,我会在第一天重新做好这些事情:
第一个事情是好好的给自己想一个名字。
其实why技术也是我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想出来的,why 不仅代表着多思考为什么,同时也是我名字的首拼音的缩写。但是事实证明,这个名字并不太好,比如大家叫我why哥,打我名字的时候还得切换键盘,而且中英文结合感觉怪怪的。应该选一个编程相关的或者容易立下个人 IP 的名称。
第二个事情是好好给自己设计一个公众号头像。
现在的头像其实和公众号的定位没有什么相关度,也没有任何的个人 IP 元素在里面。当时图省事,就直接用微信头像了。其实后面我几度想要换头像,也一直没敢去换。因为公众号的头像或者名称发生变化,就非常容易让读者认不出你。一看,这是个啥玩意公众号啊,我记得我没关注啊,啪一下,就是个取关。
第三个事情是好好重视留言功能。
其实我申请公众号的时候就发现我这个号没有留言功能了,而且我也知道我大学的时候申请的一个公众号应该是有留言功能的,虽然那个号被回收了,但是应该是可以找回来的。
但是我觉得麻烦,于是就偷懒了。这是做的最最错误的一个决定,导致我后面走了很多的弯路。
而且期间有好几个写公众号的前辈给我说,如果想要把公众号做起来,还是得有留言功能,而现在留言功能只能通过两个账号之间的迁移才可以,这事儿越快越好。
但是当时我去了解了一下,开通一个留言号,大概需要 2000 多元。
对我而言,太贵了,我舍不得。
等到后面我越来越觉得留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和读者建立连接的功能时,又发现对我而言迁移有一些限制。
所以在迁与不迁移之间反复横跳。
其实在这之前我还做了一个挣扎,就是把前面提到的留言的公众号找回来了。
那个时候其实why技术已经有 5000 出头的粉丝了,我还是不甘心,我想自己把这些粉丝都倒腾到可以留言的公众号里面去。
开始我想的是 5000 粉丝,我一周时间,把之前的原创全部搬过去,呼吁大家关注我的新号,再怎么也能迁移 4000 粉丝过去吧?
少了 1000 粉丝,少花点钱开通留言,说出来可能很搞笑,但是当时的我居然觉得很值。
结果呢,一周过去了,迁移过去了 500 粉丝,why技术这个号还有几百个粉丝以为我卖号了,纷纷取关。
然后呢,我还是不死心,想把两个公众号都做起来。
结果还是太年轻啊,就凭我这样的“佛系”运营,怎么可能把两个公众号做起来呢?
能做好一个都是运气爆棚了。
所以,有段时间我就在这两个公众号里面发文章,效果非常不好。问题是我特么两个号的头像还搞的一样,导致很多读者都认为是一个号。
与我而言,就是精力分散了,结果就是那段时间的运营可以说是一塌糊涂,把自己都搞懵逼了。
最后,我才下定决心,先专心做好why技术吧。
而这一切的起因,就是我第一天偷懒了,没有去找回之前的留言号。
第四个事情是好好注意文章的排版。
一个看起来让读者舒服的排版太重要了。而我一直写到了 52 篇原创的时候才开始注重排版。
而在这之前,有好几个做公众号认识的大号主,甚至有10w+关注的那种,私信给我说:你要注意你文章的排版呀,现在这个排版太丑了。素材挺好的,文笔也不错,是想转发的,就是排版太难看了,我还得帮你调,算了。
而我,后知后觉,一直写到第 53 篇原创的时候才下定决心,好好搞搞排版。
53 篇啊,我现在想起来就心疼。
这 53 篇文章里面还是有很多很好的文章,但是可能是因为排版的问题,=导致投稿成功率不高。
所以,后面给我说想要做公众号的朋友,我都是给他们说:要注意排版,排版很重要。
如果说,我写第一篇的时候,排版不那么随意,刻意去找到一个好的排版模板之后再去编排文字,可能我前面的路会走的更加顺一点。
所以,如果能回到写公众号的第一天,我要重新做好这四件事情:
- 第一个事情是好好的给自己想一个名字
- 第二个事情是好好给自己设计一个公众号头像
- 第三个事情是好好重视留言功能
- 第四个事情是好好注意文章的排版
所以,如果你也想开始做,我能给你的关于第一步的建议就是这样的。
聊聊数据
我每过 1000 关注的时候,我都会记录一下花了多长时间,下面是到 15000 关注的情况,没有截全,但是从这个数据上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可以看到,开头是真的难。
从 0 到 1000 关注,我花了 65 天,两个月的时间。
从 1000 到 2000 关注,我花了 114 天,近四个月时间。
这期间就是埋着头一直写啊,写啊。每周写完文章,点击发送按钮的那一刻,是一种精神上的高潮。
高潮褪去之后,当下的想法只有远远的离开电脑,不再碰它。
说真的,我写完文章发布之后,自己就很少去看了,想都不会想着自己再去看一遍,一个原因是因为自己写的,写的过程中已经读过无数次了。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自己再刻意回避,我不知道你懂不懂那种感觉。就是你费尽心思弄出来的东西,没弄成之前,你就是夜以继日。但是只要弄成了,之后你就不会想着再去碰它了。甚至会把它放在角落里面吃灰。
所以,基于这种奇怪的心理,我早期的文章只在公众号里面发布,没有去其他平台同步,给自己引流,那个时候各大平台对于文末保留二维码控制的还不是那么严格。
当然了,还有一个客观的原因是早期的文章没讲究排版,都是直接在微信公众号的页面里面提笔就写。如果我要同步到其他的平台,需要自己把文案粘贴一遍,图片也需要一张一张的复制过去。这是一个非常繁琐耗时的事情,我非常的抵触。
直到后面,有人告诉我:用 MarkDown 格式写文章吧,再去搞个图床,到时候用 mdnice(一个排版的网站,真不错)一排版,各个平台直接一键复制粘贴就完事了。
开始我没当一回事,因为我懒得去接触 md 格式,懒得去弄图床。
又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我发现不把文章同步出去,文章就会被一些营销号搬运过去,拿着我的文章去赚取流量,心理不爽,于是心一横,开始学习 md 格式和搭建图床。
结果,md 的语法我没有刻意去学,遇到不会的就查一下,但是自我感觉花在这上面的学习时间可能加起来都没有超过一小时。这玩意真的不复杂。
开始以为图床搭建是一件非常麻烦且耗时的事情,结果,我找了一个教程,可能半个小时就搞好了吧。
哎,现在想着那个时候真是搞笑呀。
有高人在旁边反复指点,而我就是听不进去。
傻啊!
由于自己不去引流,也没有去投稿,所以写了半年时间,只有 2000 个关注。
幸好那个时候遇到了一批同样是新新号主的朋友们,大家相互吐槽,相互鼓励,分享经验。所以,即使这么难了,期间居然也没有产生过放弃的念头。
反倒咬牙坚持粉丝过万之后,感觉怎么还是那么辛苦,这和前辈们说的:关注过万就算活下来了,不一样呢?
再往前一看,同一时期做公众号的朋友们都已经把我远远的甩在了身后,那个时候想过:
技不如人还是得认,要不,算了吧?
然后还有比较难的是 9000 到 10000 这个槛,我花了 49 天,最后还是我给朋友们说:感觉实在是越不过这个槛了,遇到瓶颈了。
然后朋友们帮着推了一把,才越过去。
感觉就像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眼看着就要达成了,但是就是一直够不着,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横亘在我与目标之间,而自己的耐心和力量也在被这只无形的手一丝丝的抽走。
好在,过往的经历已经把我打磨成一个有足够耐心的人。
然后第 4000、12000、15000 这三个地方很快就达到了,前面两个是因为自己的文章被大量的转发,吸引过来的关注。最后的 15000 是因为和其他的号主一起送礼物和互相推荐,很快就涨起来了。
前面两个没啥说的,一篇文章疯狂传播然后吸引 1000+ 粉丝的事情我见过太多了,只是这样的事情在我身上发生了两次而已,这个需要优质的文章和一定的运气。
最后一个我想说一下的是礼物车、互推车真的是太香了,轻轻松松一天涨几百、上千的粉丝。
礼物车就是大家经常看到的几个号主联合起来自费送电脑、平板、耳机什么的,首先这种送东西的活动肯定都是真实有效的,本质上对于号主来说是粉丝互换。而且越大的号主送的东西价值越贵,涨粉数量也越可观。
所以有的粉丝肯定很纳闷,为什么号主愿意自掏腰包送东西呢?
因为能涨粉呀。
或者我换句话说:有的小号主,愿意多出一倍的钱来上其他号的礼物车,但是基本上都会被婉言拒绝,因为组礼物车的大佬们,差的不是钱,差的是粉丝。你没有旗鼓相当的粉丝量、阅读量,你就没有上车的资格。
而我这样的小号主,其实最多的也就是送个耳机、平板什么的,平均下来,我需要平摊的价格也就在 300 左右。
互推车就是没有礼物,大家相熟的几个号主一拍即合,相互推荐一波,涨粉数量就随缘了。
有多有少,但是因为大家都比较熟悉,所以基本上大家也不会太在意数据的多少,更多的是加深交流,相互认可。
其实后来有很多号主拉我上礼物车我都婉言拒绝了。
礼物车这东西吧,少来一点怡情,来多了可就伤身了。开车的那几天粉丝关注量倒是上去了,但是后面变成僵尸粉了,或者活动结束就直接取消关注了。
在我看来,粉丝关注量上去了,但是文章阅读不涨的话,意义不是特别大。
那么为什么会有礼物车、互推车这样的产物出现呢?
我觉得是因为微信公众号太过封闭了,如果你不去推销自己的号,那么就很难有流量过来。礼物车、互推车本质上就是号主之间互换资源,也是一种推销的方式。
所以这是一种打破封闭的方法,但是究根结底还是微信公众号内部之间流量的转换,最后会导致的一个现象就是号主之间粉丝同质化过高。
同质化过高给粉丝带来的影响就是一篇文章,不管是广告,还是从别的平台搬运来的文章,甚至是转发的别人的原创文章,刚刚从一个公众号看到了,隔了几小时或者几天又在这个公众号看到了。
甚至一篇文章,几个月前火了一把,几个月后还会再火一把,这种现象太常见了。
这个时候粉丝就会不高兴了:这文章我看过呀,怎么到处都是呢?这特么是营销号吧,垃圾,取关了。
在礼物车之前,我经历的推销方式是什么呢?
第一个是投稿。
投稿给一些头部大号,他们转发的时候文首会有我的公众号卡片入口。
其中的一部分流量就会点进去,然后发现我。
这一部分中的一部分看过我这个号之后觉得还不错,就会关注一下。
别小看“这一部分中的一部分”,头部大号的流量阅读是以万为单位的。
但是其实对我而言,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其实我从三十多篇文章的时候就不投稿了。
因为投出去的文章大多是石沉大海,另一个原因是我自己有时候就懒得去投,感觉好像打扰了别人似的。
现在,偶尔也会有一些号主来给我投稿,这个就很微妙了。
我发现我好像也不太接受别人投过来的稿件。
当然每个稿件我都会去浏览一下,确实会有一部分稿件我都不需要看完,我就知道这个是好东西,会产生一丝想要转发的冲动,想着得转一下给我的订阅者看看。
但是有的稿件,写的其实也挺好的,干货满满,但是就是没有出现那一丝冲动,所以我没有转。
这个说的很玄乎,但是这一丝冲动无外乎就关于标题、排版、内容、传播度。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如果这个素材让我来写,我也能写成这样甚至写的更好,那我大概率是不会转的。如果这个素材写的是我能力范围外的,换句话说就是我不太会的东西,由于我没有辨别你写的是否正确的能力,所以我也不会转。
那么剩下的就是让我看完之后直呼 666、学到了新东西、学到了软技能的投稿。
因为我产生了“学习了”这样的感觉,我才会觉得我的一部分读者们也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另一个推销的方式就是把自己的文章转发都一些技术群里面去。
我大概前 80 篇文章都会转到若干个技术群里面去,推销一波。
每推一次,大概能涨 50 左右的粉丝,同时阅读量也能提升上去。
早期的时候我还和别人换群,就是别人拉我进几个技术群,我也拉他进几个技术群,然后去推广自己的文章。
巅峰时期,我可能加了上百个技术群。我那个时候都不敢打开手机微信,因为一打开就是若干个群里面的消息来回跳转,看的我脑壳痛。
发展到后面,每次一想起要推群,我就觉得恶心。
但是不推群,又没有关注,阅读量也上不去。
当时我想的是:我每周推一次,第一次你不关注我,第五次你不关注我,第十次你总会关注我了吧?
后来,又是一个大佬点醒我了,他给我说:如果你一直推群,你很难知道自己的真实阅读量,而且你的常读用户比例不会上升。因为你早上发文,中午就推广,大多数人就从群里面点击链接阅读到你的文章了,而不是从微信公众号里面,自己主动点进来的。只有自己主动看到微信公众号提醒,然后点击进来的读者,才有可能成为你的常读用户。而常读用户的占比,直接决定了你公众号的阅读量。
所以,从那以后,我能不推群就不推群了。我渐渐的退出了大量的群,现在可能只剩下 20 个群的样子。
不推群之后阅读量确实下来了,但是我想这些阅读量就是我的真实阅读量,至少让我看清了自己。
如果你也是号主,我不是叫别推群。早期确实可以推群,而且推群是一个最快见效果的方式,但是你得明白,迟早有一天你不会再推群的。所以别太依赖推群。
比如我的策略就是,如果阅读量不好,我也推群,但是推群的数量逐渐减少,从最开始的 100 个减到 60 个再到 20 个。
说起阅读量,其实我在做留言号迁移之前,加上每次都推群,阅读量基本上稳定在 3000 左右。
但是迁移之后,常读用户、标星用户全部清零,阅读量直接砍半。
之后我每次发文在文末呼吁大家给我一个标星,阅读量才勉强稳定在 2000 以上。
不推群之后,阅读量大概是在 1800 左右。
然后慢慢的把常读用户比例拉上去了,现在阅读量大概也就在 2000 边上晃悠,距离我迁移留言号时的阅读量差了近 1000。
所以,再次感慨,如果想要迁移留言号,还是得趁早啊。
说完前面的引流方式,再说说其他的引流。
真正有效的、好的引流的方式还是得有来自于外部的流量。
这里的外部流量包括知乎、b站、个人网站等等。
几年前,入局早的人一个公众号搞好了就能吸引一大波粉丝,然后从公众号开始迁移到其他平台。
现在不行了,现在公众号的流量越来越难,整体的阅读都呈下降趋势。
所以想要立足,必然在公众号领域之外,还得有一席之地。
而我完全没有外部流量,所以我也时常感觉到我这个号越来越吃力了,经常出现负增长、个位数增长的情况。
也许有外部流量引入进来可能会好一点。
聊聊荒腔走板
从早期就关注我的朋友应该是知道我文章里面的荒腔走板环节是怎么来的。
每次写完文章之后,需要找一个封面图。找封面的这个过程对我来说可是太痛苦了,还不能随便找一张来路不明的图片。因为是有版权问题的。
所以后来我思来想去,决定用自己拍的图片作为封面图。然后在技术文开篇之前写几句话介绍一下照片背后的故事。
这个环节于是慢慢的就演变成现在的荒腔走板。
开始我把这个小节放在文首。
有的人告诉我,每次看完荒腔走板就走了。
有的人告诉我,你这个环节一点都不好。
后来我才把这个环节调整到了技术文章写完之后。
所以,后面关注过来的朋友,看完技术文之后,马上进入一个荒腔走板的环节,感觉很突兀。
但是,对不起,我喜欢这个环节。大多数情况下,我写这个环节的时候都是开心的。
因为我感觉这也是一种和大家拉近关系的方式。
如果你喜欢看,我谢谢你。如果你不喜欢,划过去就行了。
另外说一下,荒腔走板这个词我是从B站UP主,电影最TOP那里学来的,我可太喜欢老张了,已经不知道看了多少年了。
虽然我从来没有给他一键三连过,一直白嫖,但是一有机会我就会把他安利给身边的朋友。
这能叫白嫖吗?
如果这也算白嫖,我希望你们向我学习。
聊聊其它
再随便聊聊其它的事儿吧。
首先我真的不是大家口中的“大佬“,“大神”。
我就是一枚普普通通的码农,拿着普普通通的工资,写着普普通通的业务代码。
只是自己有幸干一行爱一行,平时喜欢写点东西。
有的东西略知一二,有的东西从未涉猎。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总之,距离大神这个定义差异甚远。
但是在写公众号这近两年的时间里有幸认识了很多真正的大佬,有时和他们沟通,也许他们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能推动你走出一些困境。甚至给我指明一个方向,让我朝一个我没有想到过的地方去看看。
然后就是认识了很多很多来自天南地北的程序员们。
虽然素未蒙面,但是他们有时会向我倾诉一些迷茫和困境。
有些问题以我有限的人生阅历确实是超纲了,我只能作为一个倾听者。
对于这些倾诉,偶尔是解惑,常常是安慰,更多是倾听。
这些倾诉就是源于一种信任感,而信任感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难能可贵。
一批志同道合的号主朋友,一群信任我的读者朋友,一些奇奇怪怪可能一辈子也用不上的知识点。
这才是我最大的收获。
另外一个感受就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技术号主圈里面的关系其实挺错综复杂的,表面风平浪静,背后暗流涌动。
总是有人见不得别人好,给别人使绊子,搞下三滥的手段。
我虽然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但是我身边确实有好几个号主朋友都遇见过了。
所以,如果有一天你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那么要坚信一句话:
杀不死我的,终将让我更加强大。
以前我还挺喜欢呼吁什么的,现在不了。现在佛系了,因为我目前还处在“穷则独善其身”的阶段,也应该到不了“兼济天下”的地位。
你看人家谦儿,活的多通透啊:
讲个故事
最后,讲个故事吧。
前段时间和大学的朋友们一起聚了个餐,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大学时出去游玩的一些事情。
又说到我当年在川藏线上受了伤还是毅然决然的决定继续骑行的故事。
一个朋友问我:如果是现在,你还会这样吗?
我想都没想,脱口而出:不会了,我会直接回家。
之后我才意识到,随着人的阅历的变化,人的思维和心境真的是会变的。
一件在当时看起来是无比正确的、异常神圣的事情,时隔几年之后再次审视,发现它其实好像不那么重要了。
或者换句话说: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该做的事情。
过了这个阶段,如果没有做,那么这件事很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做了。
也有可能过了这个阶段,再去做这些事情,就已经没有意义了。
我觉得我现在这个阶段做公众号其实挺好的。
早一步,墨水不足。晚一步,精力有限。
如果几年后,我进入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有人问我说:几年前,你几乎把自己所有的周末、节假日搭进了做公众号里面,结果现在公众号无人问津了,你觉得值吗?
现在的回答,肯定是值,因为还有人看。
但是几年后,再回首的时候,也许会轻飘飘的说一句:
害,当年自己太傻了呗。有那时间,我干点其他的事情不香吗?
不知道你有没有 get 到我的意思,反正很难描述的清楚。
如果换一个简单的表达,其实就是:先把握好当下,再展望未来。
至少别让未来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觉得自己当时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尽全力去做。想着要是再咬咬牙,努努力就好了。
但是,对不起,回不去了。
就像你三十岁的时候有能力去买你十八岁时心心念念买不起的东西,其实很多都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
哎,感觉写的真的挺乱的,思维非常的发散,难以聚焦。
嚯,一看时间,原来马上凌晨两点了。
熬夜这毛病得改。
朋友寄养几天的猫咪,在白天得到了充足的休息之后,也开始它夜晚的跑酷时间,随口一叫就跳上桌子了。
在我桌子上蹭来蹭去的,我也不好操作键盘。
那就不写了吧,睡觉。
结尾再挣扎一次:要不各位老板给我公众号标个星?
完。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