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末只放一天,就不聊技术了吧。来一期电影推荐。
先说明一下,怕有的朋友误解,标题后面的“why哥出镜,视频彩蛋”是指我自己录制的一个视频哈,和《夺冠》没有任何关系的。
说实话,《夺冠》最开始还叫《中国女排》的时候我就知道这部电影了,导演叫我去试戏,我也打算去试一试,万一能成呢,对吧。机票我都买好了。
结果我刚刚准备登机的时候,天就亮了,梦就醒了。
可惜了。
言归正传。
昨天我去看了《夺冠》,体现中国女排精神的电影,拍的还可以,很多记忆都能重合上,我其实也是中国女排的死忠粉来的。
但是这篇文章我不会去聊电影,想聊聊这个电影所表达的东西:女排精神。
聊聊女排精神在我眼中的样子。
女排精神这个词乍一听感觉挺虚的,不知道所为何物。在我心里,女排精神其实是一连串的事情和一首歌组成。
这一连串的事情是四届奥运会:2004 年雅典奥运会,2008 年北京奥运会,2012 伦敦奥运会,2016 年里约奥运会。
这一首歌就是《阳光总在风雨后》。
你看看我记忆中的这些事情和你的记忆能不能重合上。
毕竟,我觉得女排精神,是属于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雅典奥运会
16 年前,2004 年,雅典奥运会,那一年我 10 岁,读四年级,还是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学生。
奥运会期间,我记得应该是在放暑假。
我在位于 18 线城市的老家,比起奥运会,我更加关心我的暑假作业。但是家里的大人很关心每天的比赛。
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是安装的座机,智能手机那是见都没见过,更别说用 wifi 在手机上视频了。
所以在我的印象中,大人们都是守在电视机前看各种各样的比赛项目,我有时候也跟着瞎看。
我记得楼下一家卖电器的商铺的门口,贴了一张大大的蓝色底的比赛赛程的海报。早上起来,吃过早饭后我就会一个人下楼去看当天有哪些比赛项目。倒不是我关心比赛,是因为在家里偶尔会有人问起:不知道今天有哪些比赛呀。
我可喜欢这个问题了,因为我早上下楼去背了答案。有时记忆模糊了,我还得下楼去巩固一下。
听到这个问题,我就会大声的说:今天有举重。今天有篮球。今天有跳水。今天有乒乓球。
家里的大人就会摸着头夸奖说:也,你个咩娃儿(小孩)记性还是可以嘛。
小孩子嘛,可能就为了这一句不一定有的称赞,就值得每天一遍遍的去看那个比赛赛程表。
有一天下楼去看的时候,发现海报被人撕走了,心里还一阵的失落。
但是在我模糊的记忆中,我还是记得雅典奥运会的倒数第二天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晚饭。
他们说:今天早上刘翔跑的太厉害了,拿了冠军,可惜没有看直播。明天凌晨还有女排决赛,有中国队,要定好闹钟起来看决赛啊。
而我,作为一个小学生,深夜正是睡觉,长身体的时候,当然是没有看直播的。
但是写文章的时候我去查了:2004 年 8 月 29 日北京时间 03:30 女排决赛。中国女排打俄罗斯女排,最终得分 3:2,赢得了奥运会冠军。
印象很深的是第二天早上起来,电视里面铺天盖地的都在聊女排,说女排多厉害,取得了奥运会冠军。多么多么的不容易。
那个时候做一个小学生,看到新闻其实也没有非常特别的感受。但是我记得了那天电视里面反复播放的一首歌:《阳光总在风雨后》。
旋律朗朗上口,歌词写的挺好。这大概是我当时的感受。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把 16 年前错过的那场直播重新看了一次。
一共打了 5 局,三局两胜。前 2 局都败给了俄罗斯,最后连追 3 局。
看到最后一局,中国队拿下最后一分之后,女排姑娘们在场上抱作一团,哭作一团的时候我竟然也有点热泪盈眶。
从大比分 0:2 落后,到最后追到 3:2。光看这个比分的逆转,就够让每个中国人热血沸腾了。
这一场女排比赛,大概每一个中国人看一次,都是一次热泪盈眶吧。
对于这场比赛,也许大家都会想到一个成语:绝地反击。
但是我没有想到这个词,我想到的是:女排精神。
我眼中的女排精神就是决不放弃,绝地反击。
2004 年,那一年,后来的两位女排队长惠若琪才 13 岁、朱婷才 10 岁。
那一年中国女排主教练还是陈忠和,而郎平 44 岁,作为解说员参与到了比赛中。
那一年,最后一局的最后一球,赛点时,陈忠和教练叫了一个暂停,最后一球定音,被誉为神仙操作。
而他根本想不到,12 年后, 2016 年,同样是奥运会,同样是中国女排,同样是逆风翻盘,同样是最后一局的最后一球,郎平教练也叫出了这样一个神仙暂停。让中国女排挺进 4 强,最后一举夺冠。
哦,对了,2004 年女排夺冠的前一天。
还有一个男人的成绩,震惊了全世界,振奋了全中国。
刘翔,那一年 21 岁,110 米栏。一战成名,举国皆知。当时的解说词是这样的:
刘翔赢了,刘翔赢了,刘翔创造了历史。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成为了世界飞人。刘翔获得了奥运会金牌,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12秒91。
北京奥运会
12 年前,2008 年,北京奥运会。那一年我 14 岁,读八年级,是一个能记住很多事的初中生了。
2008 年 8 月 8 日 20 点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万众瞩目中正式开始。
那一天家里就只有我和我哥哥两个人,我们早早的就守在电视机面前看开幕式。
开幕式、鸟巢、水立方带给我的震撼我现在都记忆犹新。那时我还没有离开过我从小生长的小县城。
奥运会之前,北京,对我而言是一个远在天边的地方。那里有天安门和万里长城。
奥运会之后,北京,对我而言是一个向往的地方,除了天安门和万里长城,还有鸟巢和水立方。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还不太明白什么是民族自豪感,所以当时对于女排夺冠就只记得了《阳光总在风雨后》。
但是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已经明白了什么是家国情怀,所以看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就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每当中国运动员获得金牌,颁奖典礼上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都是一次自豪和感动。
2008 年的奥运会比赛我看了很多,还有印象的只有中国男篮、中国女排、110 米栏、游泳、跳水项目。
那一年,中国女排夺冠的呼声非常的高 。毕竟是家门口的比赛,谁不想在主场作战的时候,在父老乡亲面前站上最高领奖台呢?
但是中国女排半决赛中不敌如日中天的巴西女排,最终取得季军。
中国女排在奥运会小组赛就遭遇连番恶战,小组赛接连被古巴和美国逆转仅仅获得小组第三。
四分之一决赛又和俄罗斯打,中国女排终于走出低谷打出高水准横扫宿敌跻身四强。
可是半决赛面对排球霸主巴西队依然暴露出非常多的问题,最终大比分 0:3 完败巴西,无缘决赛,未能站上最高领奖台。
最后,铜牌争夺战,3:1 赢了古巴,获得季军。
没能在家门口夺冠,没有一个人不是遗憾的。但是那个时候的中国女排,处于一个瓶颈期,不够强,没有再次上演绝地反击桥段的实力。
这个时候郎平教练在哪呢?
2008 年,郎平时任美国女排教练。带领美国队,击败了中国女排,夺得了亚军。
输球了,有人就把矛头指向了时任美国队女排教练的郎平身上。
电影里面有个细节,中国队输给美国队之后,虽然没有打字幕,也没有配音,但是看口型,我看出了,有的观众在观众席喊:卖国贼。
那一年,家门口的奥运会,中国女排和 48 岁的郎平教练,都不好过。
当然了,2008 年奥运会,印象最最最深的是 110 米栏。
刘翔因伤退赛。那一场,我看的直播。
从万众期待,到万众哗然。那天,刘翔只给大家留下了一个踉跄的、低着头离开鸟巢的背影。
那一年,刘翔才 25 岁。之后,他的经历诠释了八个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之后的一段时间或者说是几年时间,网络上时不时的冒出一小撮人对刘翔恶语相向。
我不明白为什么。
在我心里,刘翔永远是一个英雄。我永远记得属于他的记录:12 秒 88。
引用网上的一段话:
刘翔是唯一一个在直线跑道上真正打败黑人的运动员,甚至创造了连白人都没做到的记录。刘翔参加了 48 次世界大赛,36 次冠军,6 次亚军,3 次季军,然而有些人却只记得他退赛 2 次。
退赛 2 次。
一次是家门口的北京奥运会,一次是 2012 年的伦敦奥运会。
北京奥运会他留下了一个背影,伦敦奥运会他第一个栏摔倒了,后来拖着脚、单腿跳到终点,最后亲吻了栏杆。
我觉得这不叫退赛,这叫英雄谢幕。
2012 年伦敦奥运会我也看了,直播,我记得央视的解说员都哭了。
写文章的时候我去查了一下,这个解说员和 2004 年雅典奥运会解说 110 米栏的解说员是同一个人。
他解说了刘翔惊为天人的起点,也解说了刘翔令人惋惜的职业生涯的终点。
他那天的解说词是这样的:
他说:这就是竞技体育的残酷之处。一个运动员如果他的脚不能保护好,就像一个战士手里没有了枪,他只能用他的身躯去冲击敌人的堡垒。
8 年过去了,这 8 年间,中国又涌现出了非常多的田径好手,在国际赛场上熠熠发光。
比如:谢文俊、苏炳添、谢震业......
和女排一样,优秀的人总是一波接着一波。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伦敦奥运会
8 年前,2012 年,伦敦奥运会。那一年我 18 岁,刚刚高考结束,还在憧憬着大学的生活。
四分之一决赛,中国女排打日本女排。
这是一场我们不该输,也不能输的球。因为作为中国人,站在国际赛场上和日本队进行对垒的时候,这已经不是一场比赛这么简单的事情了。
但是我们大比分 2:3 输给了日本队。最终获得了第五名。
场上队员哭成一片,电视机前的观众也默默流泪。
女排就是这样,赢球观众也哭,输球观众也哭。
当时郎平还是在解说席上解说了这场比赛。比赛结束后,记者去采访郎平。
52 岁的郎平哭的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网友说,也许就是这一次,让郎平动了重新出山的念头。
因为郎指导曾经说过:输谁都不能输日本队。
那一年,女排回国的时候,只有寥寥无几的粉丝去接机,但是他们还是唱了《阳光总在风雨后》。
人生路上甜苦和喜忧
愿与你分担所有
难免曾经跌倒和等候
要勇敢地抬头
······
阳光总在风雨后
请相信有彩虹
风风雨雨都接受
我一直会在你的左右
队长惠若琪在社交平台上说:回到北京,听到有人在机场唱“风风雨雨都接受,我一直会在你的左右”,那一刻好想哭。
而一年后,2013 年 4 月 25 日,郎平教练再次出任女排国家队教练,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女排改革之路。
里约奥运会
4 年前,2016 年,里约奥运会。那一年我 21 岁,刚刚大学毕业,刚刚成为一个北漂一个月。
2016 年 8 月 21 日,那天是个周日,早上 9 点多,我就蹲在出租屋里看女排的直播。
夺冠之后,激动之情难以掩盖,我在出租屋里放了一首歌:《阳光总在风雨后》。
彼时彼刻,作为一个刚刚开始的北漂,这首歌配合女排夺冠的背景,带给我了多少难以描述的感动和难以忘怀的记忆。
恍惚间,我还想到了 2004 年的雅典奥运会,于是我发了这样的一个动态:
写文章的时候我也放着这首歌。
此时此刻,又正如彼时彼刻。这首歌,感觉突然让时间都变的粘稠了起来,因为粘稠,让时间也慢了下来。让我能站在上帝视角,去回头看到 4 年前,北京出租屋里面的青涩又坚定的我。
而我为什么里约奥运会又关注到了女排呢?
因为那一年的 8 月 17 日,四分之一决赛,中国女排对巴西女排。上了热搜,我看到了。
里约热内卢是哪个国家的你知道吧?巴西。
巴西队主场作战,同时又是 2008 年北京奥运会、 2012 年伦敦奥运会的女排项目冠军队伍。
再加上巴西本来就是排球霸主,所以举国上下对三连冠的渴望程度空前热烈。
再看一下巴西小组赛的战绩,5 场全胜,以小组赛第一名的成绩挺入四分之一决赛:
而反观中国队,小组赛 2 胜 3 负,以小组赛第四名的成绩面对巴西女排:
在奥运会之前的 19 场其他场合的比赛中,中国女排对巴西女排的战绩是 18 负,1 胜。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重压之下,面对强悍的东道主巴西队,中国女排的姑娘们打出了 3:2 的比分。
最后一局的赛点,郎平教练笑着叫了一个暂停:
这一个暂停,堪称中国女排历史上的又一个转折点。
而在这个暂停之前,央视的镜头切到了一个巴西小球迷那里,他捂着眼睛不敢看球,脸上挂满了泪痕。
暂定回来,回到赛场,来来回回几次之后,朱婷最后用力的一个扣球,结束了比赛。
那个哭泣的小男孩,是巴西女排教练的孙子,比赛结束后,他冲向爷爷了坐在教练席的爷爷怀里:
那一刻,我不知道怎么突然八竿子打不着的想起了《灌篮高手》里面的安西教练和樱木花道。
这场比赛,如果中国女排输了,止步四分之一决赛,我不敢想象女排姑娘们,特别是郎导,会面临怎么样的舆论压力,“千夫所指”可能都会变成一个温柔的成语。
但是,比赛结束了。我们赢了。中国女排时隔 12 年,重新站在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
这是中国女排的闪光点,也是郎平教练救赎之旅完成的关键节点。
用惊为天人、荡气回肠、酣畅淋漓这类的你能想到的所有的震撼的、赞美的词语来形容这场比赛都不会为过。
我有限的词汇量描述不了这场比赛的热血程度。这种热血的感觉,和小时候看《灌篮高手》带来的感觉是一样的。
所以,我只能推荐大家有时间的话可以去看看回放。
而这场比赛的胜利,除了靠中国女排姑娘们的奋进拼搏之外,还靠一个人发挥了定心丸的作用。
郎平教练,就是这一颗定心丸,你明白定心丸的意思吧?
就是她只要在场边上坐着,场上的女排姑娘们感到压力,心神不定的时候,只要偷偷的往教练席上瞟一眼,心就能定下来。
这是定心丸。
郎平最后被评为了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
给她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
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博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里约之后,女排留给大家的印象就是 2019 年女排世界杯啦。中国女排豪取 11 连胜成功卫冕,夺下队史上的世界杯第 5 冠。为祖国母亲献上了一份大礼。
里约奥运会结束后,女排一行回到中国,上千粉丝在首都机场接机,拉的横幅上面写的是: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然后现场所有人一起唱了一首歌,《阳光总在风雨后》。
写在最后
2017 年 10 月 2 日,是中国女排魏秋月大喜的日子。新郎是袁灵犀,国家女排的助教。
郎平指导担任了证婚人。
她说魏秋月是她最喜欢的队员,她说袁灵犀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助教,帮她分担了很多的事情。说到动情处,郎导哭了,于是把话筒交给我了站在旁边的惠若琪。
惠若琪说:月姐其实有很严重的膝伤,那个时候我看她经常是忍着眼睛里的泪水坚持训练,她经常也说她疼到半夜会疼醒。我觉得中国女排的精神就是在这些细节中体现出来的。
最后,她们一起合照了一张。这是女排姑娘们不多见的另一面,看到这个场面的时候我都快感动的哭了,巾帼英雄们:
好了,就写到这吧。
最后,我想说:
评论区